微电子与微系统增材制造实验室是首批入驻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实验室之一,由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座教授李世玮牵头负责。实验室以微电子与微系统芯片级及板级的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并开发先进技术,提升大湾区微电子与微系统高性能增材制造技术及其相关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相关技术在通信、医疗、交通、公共卫生、能源等行业的更广泛应用。
数字湾区与智能减灾实验室由张利民教授牵头负责,主要致力于高精度数字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海洋、地形、地质、社会经济设施等物理环境,融合湾区实时降雨、气温、台风、洪水等空天地多源信息,利用最新人工智能、卫星遥感和高性能数值模拟技术,预报都市环境灾害,推演灾害情景;开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灾害风险管控数字孪生技术;开展环境风险和工程风险评估,基于快速定量风险评估制定科学应急减灾策略。
能源材料与智能系统实验室由杨晶磊教授与黄宝陵教授联合牵头负责,长期致力于基础材料与节能理论方面的创新与前沿探索(包括界面化学,反应与扩散的微观机制,微尺度传热传质,光热转换等),开发可落地的应用化技术(包括基于微胶囊技术的单组分预涂胶、基于纳米技术的绿色自清洁和节能涂层,基于LCA设计的零碳轻质高强复合材料,智能涂层与窗户,人体温控织物,固态能量存储技术,热传感器开发等),最终通过技术转移解决工程应用方面的重大需求(包括绿色航空与海工、高安全新能源车,绿色零碳建筑,可持续能源系统等)。
基于形状记忆合金可逆马氏体相变的弹卡固态制冷是一种新型绿色低碳制冷技术,能彻底避免温室气体制冷剂的使用,并有着比传统蒸气压缩制冷更高的能效。绿色环保弹卡制冷材料与技术实验室由孙庆平教授牵头负责,团队致力于解决弹卡制冷应用面临的科学和技术难题,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疲劳寿命不足、相变应力高和循环相变不稳定等问题,以及制冷结构传热速率和抗屈曲能力难以兼容的难题。团队研制了具有过亿次稳定循环相变以及21度大温降的钛镍铜钴合金,低相变应力镍铁镓钴合金,以及具有218瓦制冷功率和75度温跨的弹卡制冷样机。项目组在Joule、Nature Nanotechnology、Acta Materialia以及JMP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不久将研制推出千瓦级和万瓦级制冷功率的弹卡样机,让弹卡制冷的商业化应用不再遥远。
智能空间计算实验室由谭平教授牵头负责,致力于让AI理解真实物理世界,让机器学会在3D空间中进行推理和互动。实验室的研究范围包括空间定位、三维重建、感知理解、内容生成、机器人导航和操作等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互联网、测绘、AR/VR、机器人等行业。实验室的成员来自谭平教授港科大课题组以及阿里、字节、美团等一线互联网大厂,有深厚的科研积累和丰富的产品化经验。实验室目前承担多个来自国家重点实验、企业的相关研究课题。
电动车创新充电技术研究实验室由汤凯教授牵头负责,致力于开发无需使用充电桩即可为电动汽车(EV)快速充电的创新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基于一套受到专利保护的多功能充电储能系统。该系统对于新一代电动汽车的设计会很有用,可以使电动车很方便地使用光伏充电,大大地节省充电的时间,以及解决在长途行车时的充电问题。
港科大智能建造实验室由郑展鹏教授牵头负责,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信息模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区块链、建筑机器人、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建筑信息学、建筑与设施管理、绿色低碳建筑以及可持续与智能建筑等。通过为建筑业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具有开放性、跨学科性和共享性的平台,提高建筑行业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图像感知与智能机器人系统实验室由蔡剑锋教授创建,项目合作方为深圳显扬科技有限公司。本实验室主要研究三维成像、三维点云分析技术,以及机器人控制算法。主要解决机器人的三维感知与操作、抓取问题,具体包括:(1)高速高清三维成像核心算法研发;(2)三维点云数据特征分析,及三维点云匹配与识别算法研发;(3)研发基于三维点云数据的物体抓取点智能选取算法;(4)基于三维机器视觉的机械臂碰撞检测与轨迹优化算法研发。
机器学习和自动驾驶算法研究实验室由项阳教授牵头负责,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理论解释及网络设计,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先进材料、医疗图像数据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材料科学的建模与数值模拟,应用神经网络方法求解偏微分方程,以及其它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技术方法包括应用深度神经网络、生成模型、大模型、多尺度建模与高性能科学计算方法等。
机器人和人机交互实验室由于宏宇教授牵头负责,面向机器人操作的灵巧操作视- 触觉传感器研发;六维碰撞自恢复机构的开发以及在工业机器人上的应用;综合考虑移动底盘的稳定性、机动性、可控性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 UVC LED 消毒机器人高性能的专用移动底盘及其控制系统研发。
香港科技大学演化与健康中心下设实验室之一。海洋微生物生态学实验室由曾庆璐教授牵头负责,研究海洋微生物的进化过程,关注对海产养殖和人类健康有应用潜力的微生活及其化合物。主要研究海洋中的细菌与其病毒的相互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蓝细菌原绿球藻和聚球藻以及侵染它们的蓝细菌噬菌体作为模式生物,致力于研究几个科学问题:(1)病毒如何调控宿主的代谢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2)病毒和其宿主对海洋物质循环的影响;(3)全球变暖对海洋微生物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利用海洋微生物发展节能减排和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新方法。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造实验室由王者教授牵头负责,面向我国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的节能低碳、智能健康需求,围绕智能建筑的“人员—环境—计算”三要素开展基础原理和创新技术研究。该实验室将充分发挥深港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开拓建筑科技领域,以科技赋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香港科技大学演化与健康中心下设实验室之一。细胞演化与数字健康实验室由王吉光教授牵头负责,是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实验室,从基础理论、预测模型、衰老和肿瘤等四个方面探究衰老与肿瘤及其他重大疾病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规律。
零碳建筑与未来城市实验室由向畅颖教授牵头负责,是大湾区首个专注于零碳建筑设计,零碳建筑技术,后疫情时代可持续城市设计,可大规模推广应用于城市建设和更新技术的实验室。实验室重点关注如何将单体建筑的先进设计方法,技术和产品推广到社区,街区乃至整个城市尺度的应用。实现以点带面的集群示范效果。实验室的研究重点涵盖多个领域,包括建筑一体化光伏(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 BIPV)设计、新型薄膜电池的研发和建筑应用,以及智慧城市零碳基础设施的研发设计。
人本智能建造实验室由于言滔教授牵头负责,致力于探索建筑施工行业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的可行解决方案。实验室专注于以下关键领域: (1)施工任务中的人机交互,基于多模态融合的环境感知、协作任务的数学建模以及工人-机器人协作工作流程设计,促进施工任务中工人-机器人的顺利协作,减轻工人的劳动负担,提升施工效率和生产力。 (2)建筑机器人环境感知,旨在解决建筑机器人在动态、变光照和低纹理环境中的定位与建图问题,提高机器人在实际施工现场的可应用性。 (3)施工安全和健康,旨在设计人体生理、心理数据收集方法,用于建筑工人个体的安全健康风险分析,辅助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决策。 (4)老旧建筑BIM自动建模技术,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读取二维图纸的设计信息,生成BIM模型,辅助老旧建筑的运维和改造。
香港科技大学演化与健康中心下设实验室之一。人工智能医疗实验室由陈浩教授牵头负责,围绕医学基础模型、多模态深度学习、可解释人工智能、医学图像分析,专注于可信赖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实验室以人工智能和医疗交叉领域发展和应用需求为导向,在医学图像分析领域和多模态深度学习领域研究了系列高精度、可信赖、可推广的医学深度学习技术,主要研究了高维度多模态医学数据分析难、精标注成本高、样本数量有限、模型可解释性差等关键科学问题。
由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牵头主导的绿色可持续开放实验室项目,面向专注于绿色可持续领域产业合作伙伴开放合作,专注绿色可持续领域相关科研研究及产业应用,支持港科大绿色可持续科研项目在河套发展及与产业结合进行落地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