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2024
由香港科技大学新兴跨学科领域学部研究助理教授薛莹和研究教授刘纪美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横向纵横比捕获(LART)的技术,这是一种新颖的选择性直接外延法,可以在绝缘体上硅(SOI)上,横向选择性生长III-V族材料,而无需厚缓冲层。团队的LART方法有效地实现了面内III-V族激光器,让III-V族与硅的耦合变得简单高效。薛教授指出,该技术将有望实现新一代通信,并推动各种新兴应用和研究领域的发展。
02/08
由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兼跨学科学院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讲座教授冯志雄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AI及相关数据,研发出一个能预测农田氨排放率的机器学习模型,并分析气候、土壤特质、农作物种类,以及灌溉、施肥及耕作等人为管理因素对氨排放的影响。该模型更能按不同地区的情况,建议最合适的施肥管理方针。冯教授表示:「是次研究清晰勾划了全球氨气排放的现况,让各国可制定相应对策,从而防治雾霾,并保障粮食安全。同时,此研究亦展示了大数据与AI科技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巨大潜能。」
01/26
近日,两位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2023/24年度协作研究金——协作研究项目补助金」,他们分别是港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及教授王刚和港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助理教授于言滔。包括两位教授在内,本次共有七位工学院教授的项目获香港研究资助局2023/24年度协作研究金及2023/24年度研究影响基金拨款,总额近3,900万港元。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副教授杨征保研究团队透过为每个感测单元分配唯一的正弦波频率,并利用感测单元讯号调制正弦波幅度,以应对传统的感测器阵列面临的种种挑战。同时,团队提出的感测器阵列设计技术兼具灵活性和稳健性,提供了多种潜在应用。未来团队将进一步简化所提出的感测器阵列的设计,并寻求商业合作伙伴,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
近期,由港科大化学系助理教授黄晋卿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颖的单分子平台,结合光学等离子操控和SERS测量技术,能够在生理浓度下高通量地表征受酸碱度影响的淀粉样多肽物种。通过这一高效的单分子平台,直接对这些淀粉样多肽物种在混合中进行结构表征,可以揭示pH对它们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有助于揭示pH调控的淀粉样聚集机制,进而为了解2型糖尿病提供启示。
01/05
香港科技大学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和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张福民获选2024年度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此项殊荣是对张教授在「机器人传感网络自主化及水下机器人控制」方面所作贡献的表彰,期待张教授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成果,也祝贺他获此荣誉!
12/21
2023
港科大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党尚宇及港科大海洋科学系兼生命科学部副教授、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曾庆璐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术对该病毒展开研究,揭示了病毒头部衣壳的组装机制和病毒「门-尾复合物」的分子互作机理。曾教授指出:「我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未来利用病毒控制在淡水中有害蓝藻的生长,抑制水华现象的发生,同时亦能推进农业生产和饮用水清洁的保障工作。」团队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学术期刊上。
港科大生命科学部副教授郭玉松所领导的团队发现一种名为TMED10的I型跨膜蛋白,能够识别类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上的转运信号,从而促进IGF2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运输。郭教授指出,该发现增进了我们对IGF2的生理作用、疾病机制和潜在治疗应用的理解。这项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最近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先进的财经领域开源大语言模型「InvestLM」,该大语言模型在理解金融文本上具有强大能力,同时具备提高金融专业人士工作效率的潜力。研究团队成员杨毅副教授表示,期望这项目能够为金融及其他领域的人士提供有用参考,以助把握生成式AI的潜力。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兼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叶玉如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小胶质细胞上的一种细胞表面蛋白VCAM1有潜力成为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靶点。叶玉如教授表示:「这些研究发现不但加深了我们对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的理解,还为阿尔兹海默症治疗与干预手段的开发提供了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