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2025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申亚京领导的团队,近日成功结合人工智能及机械人技术,研发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医疗器械,分别适用于诊疗监测、手术辅助及术后复康,旨在辅助医生解决目前诊疗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优化程序及提高效率,促进智慧医疗的发展。申教授的团队去年获创新科技署「产学研1+计划」的拨款资助,成为首批24个项目之一。目前,团队正积极与公私营机构、产业及投资者探讨合作,推动项目的临床应用及转化落地。
04/15
香港科技大学综合系统与设计学部助理教授李桂君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项突破性的人工智能(AI)辅助3D食品打印技术,将3D打印与红外烹饪相结合,为更安全、高效且美观的食品生产开辟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在国际顶级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未来,研究团队计划通过研究热敏维生素的保存和优化淀粉消化率来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04/02
由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和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刘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颅内橄榄顶盖前核(OPN)前视神经束损伤模型(pre-OPN OTI),并揭示了重塑受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环路的关键机制,为神经创伤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崭新方向。
地球气候深受热带海洋低云影响,然而,这些云层究竟是在减缓还是加剧全球暖化,一直以来都是个未解之谜。最近,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杰出创科学人」苏慧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种突破性的研究方法,显著提高了气候预测的准确度,并由此达致一项重大发现——热带低云反馈不但正在扩大温室效应,其幅度更可能比科学家以往所知的高出71%。
04/01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成功研发出一款能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的新型计算方案,克服了人工智能代理与量子处理器之间的延迟问题,并提升效能,推动了量子运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是项研究由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邵启明领导,其技术核心是由磁性拓扑绝缘体制作的霍尔器件实现。该研究成果最近在《自然材料》发表。
03/21
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孙庆平教授与姚舒怀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千瓦级弹卡制冷装置,仅需15分钟,便能在31℃高温的室外环境下,将室内温度稳定在21至22℃的区间,并实现零温室气体排放,标志着弹卡固态制冷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上迈出关键一步。该研究成果已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为应对气候变化及推动制冷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由港科大化学系兼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讲座教授郁建珍教授,与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NCAMS)教授傅宗玫教授领导的团队合作展开研究,提出以氮元素为核心的全新理论框架,解释大气有机气溶胶吸光效应。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揭示了含氮组分在全球大气有机气溶胶吸光性中的主导作用。这项发现标志着在提升气候模型准确性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策略以减缓空气颗粒对气候影响方面的重要进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03/06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周圆圆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电池技术发展,率先透过突破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纳米结构,成功研发出一款既高效又稳定的电池,可望大幅降低其使用成本及扩大其应用范围,将科研成果落地贡献社会。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纳米科技领域的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发表。
02/12
由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兼香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叶玉如教授领导的跨学科团队开展国际研究合作,通过对东亚人群(包括中国人和日本人)和欧洲人群进行全面的基因分析,识别出了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保护作用的关键遗传因素。这一突破性发现为相关遗传因素如何发挥保护作用提供了新线索,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陈光浩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最近发表全球首幅高解析度的地下水硫酸盐分布图,揭示了一项惊人的公共卫生隐患——地下水硫酸盐含量过高的现象,正对全球1,700万人的肠胃健康构成威胁。有见及此,将硫酸盐纳入管理,已经刻不容缓。这项结论为政策制定者、水资源管理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框架,协助他们设计有效且可持续解决方案,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公共健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