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睿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思睿新闻 > 最新资讯 > 科创 > 河套:深港协同创新发展“加速度”

河套:深港协同创新发展“加速度”

2021-11-10 作者:香港经济导报快讯

本文来源于:香港经济导报快讯

640 (4).jpg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平台,近三年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发展迅猛。

深港通道皇岗口岸重建,140余个优质项目密集落地,5所香港高校9个项目签约落户,深圳首个关地一体的政务大厅“e站通”、内地首个深港联合办公室投入使用,七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相继启用……

前不久,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港深“双城三圈”概念,在深港各界人士之间激起极大反响。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香港《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双城三圈,涵盖了深圳从西到东的区域,实际上是与深圳全面的合作和对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中部的紧密互动圈。合作区作为其中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合作发展平台,在地理上具有“跨境接壤”的优势,具有“既像香港又像深圳”的特点,因此可以打造国际“科技特区”。

身处深港紧密合作圈的合作区,本就是热点。此次香港发布《施政报告》之后,合作区再次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合作区迎来高光时刻

回头看,合作区的爆发并不是一蹴而就。

1997年,深港合作治理深圳河,将弯曲的河床拉直,形成一块面积约0.87平方公里的河套地区,位于新深圳河道南侧香港管理区域。

接下来的几年中,深港双方就河套地区的发展进行多次讨论。建设“特区中的特特区”、兴建加工区或大型展览中心、建设边境贸易区、建设中医药研究中心等等,各种建议此起彼伏。但一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直到2017年1月,深圳、香港两地正式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明确双方共同建设包括港方0.87平方公里和深方3.02平方公里的“合作区”。河套地区的发展向前跨出一大步。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赋予合作区重大使命:“支持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和毗邻的深方科创园区建设,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有利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创新要素便捷有效流动”。同年8月,《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提出“加快合作区建设,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2021年3月12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作区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远景目标纲要中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廊两点”的科技创新极点。

几年时间中,合作区的发展开始每年一变,不仅环境、道路变得干净整洁,各种高端资源也开始纷纷抢滩入驻。

而此次“双城三圈”概念的提出,让多重优势迭加的合作区,更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势。

10月14日,合作期又集中启动开园一批新空间、签约入驻了一批新项目,18个重大科研项目平台签约入驻,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国资国企产业创新中心、“湾区芯谷”集成电路产业园等四个园区,投入运营和改造。


高端资源纷纷入驻 

深港协同创新“正在进行

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2020年3月落户于合作区,2021年投入使用。这个研究院对标世界,重点发展能源材料、功能材料、结构材料、生物材料、材料分析科学五大科研领域,下设高时空分辨电镜研究部、先进结构材料与增材制造研究部、精准诊疗技术研究部三大研究部。

香港城市大学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亲自主导两个重量级项目——碳达峰碳中和的节能科技和纳米级分辨率的高端科学仪器。因为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这两个项目在落地后迅速产业化。

“高科技产业要起来不仅需要人才、技术、资金,还要有市场,几个要素缺一不可。香港高校是个窗口,可以引进国际人才和国际技术,深圳有市场和资金,有高科技公司成长的土壤,两地结合,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有更大的可能。”陈福荣说。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邱幸, 9月9日将深圳市优威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落在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

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于2020年5月落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依托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蓝海湾孵化港、持续进修学院等,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邱幸通过学校和深圳方面的层层筛选,最终在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落地了深紫外LED封装技术的产业化。其中研发的消毒衣柜通过深紫外线LED封装技术实现1分钟杀菌消毒功能。

“香港有人才和研发的优势,但缺少市场,同时对国内市场也不敏感,而深圳是感知国内市场最好的地方,产品设计能力强,代工也方便。”邱幸说。“最近几年政府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支持力度特别大,香港最优质的研发资源都被吸引来了,所以我们也跟着风向走,落在这里。”

同为香港科大博士后的段江哗,在机器人研究所从事机器人灵巧操作与智能系统相关研究。他带着团队研究成果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在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学校和政府为创新创业搭建了科研转化平台。香港的国际人才、前言技术,深圳的市场、资金在这里汇聚。”段江哗博士说。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不仅是世界知名的机器人研究机构还具有良好的创业氛围。从中走出了固高、大疆、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一清创新等数十家高新技术企业。段江哗博士认为,机器人研究所这样的创新创业基因既源于研究团队前沿的技术,也源于学校和教授们对成果产业化的大力支持。在深港科技合作区,将创新创业基因与市场、资金等产业化环境结合,是创业路开始的理想之地。段江哗正在这里推进自己的创业项目并启动创业公司。

这些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和创新实验室,只是合作区内,高端资源和人才集聚的部分缩影。深港协同创新发展已然是“现在进行时”。


合作发展小建议

对于合作区未来的发展,郭万达表示,合作区成为“科技特区”,要考虑到科研往来特殊乃至关键的需求,提供配套的“专属海关监管模式”。一方面,科研人员是科学家、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数量不大但出入境比较频繁,因此对其出入境管理要有独特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科研物资不是普通货物,而是特殊的仪器设备、微生物、生物制品、实验试剂等,不宜采取普通货物贸易方式来查验和监管。


    • 请填写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