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睿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思睿新闻 > 最新资讯 > 教育 > 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署理院长温维佳教授访谈

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署理院长温维佳教授访谈

2021-10-21 作者:HKUST

本文来源于:香港科技大学

640 (2).png

温维佳教授

区别于传统的理学院和工学院,但又包含理学院和工学院的一些专业;肩负着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的使命,又注重与应用相结合——在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温维佳看来,这是筹建中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Function Hub)的特点。

在出任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署理院长之前,温维佳教授在科研、教学、知识转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而港科大(广州)及其“创建一所融合学科大学”愿景,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对此,温维佳教授充满信心。他认为,“功能枢纽”聚焦的是“硬科学”领域,而港科大(广州)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为硬科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640 (3).png


“功能枢纽”的功能:

兼顾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创新

筹建中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不再采用传统学科的学术架构,没有理学院、工学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设置;而是全面采用了融合学科的学术架构,以“枢纽”(Hub)替代学院,每一个枢纽都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

温维佳教授介绍,功能枢纽聚焦“硬科学”,以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为主,注重与应用相结合。“功能枢纽的愿景是,达到‘科学有高度、应用有前景、社会有影响’。”

目前,功能枢纽下设四个学域(Thrust),分别是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微电子(Microelectronics),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Earth, Ocean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可持续能源与环境(Sustain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具体来说,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学域针对工程应用的迫切需求,率先开展功能高分子材料、超材料、智能材料和生物材料的深入研究。微电子(Microelectronics)学域将扩大从微电子和纳米电子器件集成到完整和可扩展系统的能力,重点是微芯片系统架构和设计。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Earth, Ocean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学域将围绕地球系统中陆海气相互作用的跨学科课题,探讨自然资源的潜在利用。可持续能源与环境(Sustainable energy and Environment)学域研究的方向包括:可持续能源的生产、存储、分配,以及电力管理的基础和应用。

温维佳强调,在港科大(广州),同一个枢纽下、不同学域之间的研究课题会有交叉,不同枢纽之间的课题也有交叉。“这是一个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平台,培养跨学科、融合型的人才。”

除了在校园里进行的科研、教学,知识转移也是功能枢纽关注的重点。温维佳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对“硬科学”领域的需求很大,产业链完整,这为功能枢纽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机遇。“我们也会大力支持教授和学生,令他们的科研成果实现尽早转化,加快产业孵化的速度。”


  “硬科学”的“硬保障”:

   校级、枢纽级实验室超越港科大

“硬科学”研究需要先进的实验室作为基础设施。在这方面,港科大(广州)为功能枢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温维佳教授介绍,目前,港科大(广州)的校园正在建设当中,同样位于广州南沙的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已经建成了一个先进材料先期实验室。该实验室可以开展波功能材料、光学材料、生物材料及薄膜等前期研究。

新校园落成后,港科大(广州)会建设一批校级实验室,例如:微纳电子器件制备中心(NFF200)、材料制备测试中心、设备制造中心,这些实验室的规模都要大于或等于位于香港清水湾的港科大同类实验室。

同时,功能枢纽还将在新校园建设:波功能材料及测试实验室、膜材料研究及制备实验室、量子科学实验室、海洋实验室、可持续能源实验室,以及材料计算与信息化中心等一批有特色的前期研发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功能枢纽正在向全球招聘高水平人才。学术人员的招聘范围覆盖了助理教授到正教授的各个职位。“到目前为止,功能枢纽已经招聘了约30位教师。”温维佳教授介绍,根据规划到2022年9月开学时,功能枢纽将有近50位教职人员。

640 (4).png


寄语学生:

对学科背景无限制 

将“量身定制”学业规划

虽然仍处在筹建过程中,但港科大(广州)作为一所开创性的融合学科大学,在招生要求的规划上已经显示出特别之处。

温维佳教授介绍,功能枢纽对未来的学生“没有任何学科的限制”。“无论你的研究背景、过往专业是什么,我们都欢迎。我们欢迎理科、工科乃至文科、商科的学生未来申请功能枢纽。”温维佳教授说,因为这里是一个交叉融合的平台,学生不要担心专业不对口。

同时,为了帮助每一位同学在未来的港科大(广州)顺利开展学习和研究,学校将为新生配备一个“课程规划委员会”(PPC, Program Planning Committee)。这个委员会将根据学生的特质、研究兴趣做一个评估,再给予针对性的建议,相当于是一个“量身定制”的学业规划。学生入学后,可以自由地在全校范围内选课,既可以选修本枢纽内不同学域的课程,也可以选修其他枢纽的课程。在未来的港科大(广州),能够真正实现老师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叉融合。

温维佳教授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就斐然。因此,很多同学都向他请教创业的秘诀。“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真正能够创业成功的公司,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温维佳教授说,需要有科技创新成果,要有好的创业团队,还需要资源、资金以及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才能把公司做大做强。

对于莘莘学子,温维佳教授寄予殷殷嘱托。他认为,学生时代是提升研究能力和数理能力的最佳时期。“希望大家不要错过美好时光,更不要得过且过;而是要好好利用学校的研究资源,做出真正有创新性的成果来,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


院长简介

- Dean's Biography -

温维佳教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署理院长。

温教授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温教授在软物质、智能材料、波功能超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先进功能结构材料、光电子先进材料、微流体芯片设计和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处于国际上领先地位。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温教授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并担任过各种重要的学术领导角色。他曾于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于2013-2018年担任国家公益性专项(农业)首席专家;其率领团队完成的 “巨电流变液结构和物理性质” 研究项目以完成人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温教授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350多篇,其主要成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X、 Annual Review、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杂志,并被多次邀请在国际杂志撰写评论文章。其发表的文章引用超过12,000多次, h因数达到55。至今已获得19 项美国专利,40多项中国专利。

温教授多次作为大会主席组织相关的国际会议,其研究成果被多次作为国内外特邀报告。他担任过多家国际杂志编辑。近十年培养博士40多位,主持(PM/PI)国家、香港政府、省、市及工业界联合科研项目50余项。参与(CI)科研项目20多项,主持研究总经费一亿多元。温教授的多项研究成果已经被成功产业化,完成了0到1的科技成果应用。


    • 请填写相关信息